关于开展同济大学2021年寒假社会实践的通知
各学院团委: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校团委组织动员全校师生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践行青年担当等主题开展实践,号召广大青年将小我融入大我,输出专业智慧,实践服务社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实践主题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二、工作原则
(一)防控为先,安全至上。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复杂,请各实践团队将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不得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实践开展将视疫情情况动态调整,实践团队应服从学校统一管理。实践过程中,尽量减少外出时间,控制活动范围,做好个人防护,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及密闭式场所,做到健康情况及出行安全一日一报,确保实践活动“零感染”。
(二)自愿原则,严格审批。本次社会实践本着自愿报名的原则,要求所有立项团队在线上或居住地所在市级或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实践。对非必须实地开展的实践活动,鼓励以线上形式开展。对于确需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的重点实践活动,实施一团一报审批制,且必须由指导老师全程带队。
三、实践内容
(一)专题一:传承红色基因
1.迎建党百年,守初心使命。2021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为促进广大青年培养爱国主义热情,传承红色基因,从中体悟真理之甜、信仰之坚,鼓励实践团队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发扬红色传统,通过走访红色景点、搜集整理资料、进行人物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光辉历程,做党的精神的传承人。
2.悟四史内涵,观时代变化。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广大青年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围绕学习宣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感悟英烈事迹,学习“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深入开展理论宣讲、国情调研、行业观察、返乡寻访等社会实践,全面、深刻地认识党史国情,感受时代变化和家乡发展,汲取前进力量。
(二)专题二:助力乡村振兴
2020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脱贫摘帽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奋斗成为重要议题,鼓励实践团队深入脱贫地区,记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发展问题,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实地走访、资料搜集、调研访谈等形式,感悟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意义,规划自己对乡村振兴的助力。
(三)专题三:践行青年担当
1.青年走进社区,共建人民花园。社区规划是上海城市发展中重要的战略环节,在社区规划的过程中,社区花园则是可以带动居民参与到公共空间建设有利的抓手。此专项鼓励实践团队了解学习社区规划和社区花园的社会价值,通过走访已建成的公共空间或者正在进行的规划项目,调研居民满意度和参与情况、整理社区规划的流程所需要的素材、策划社区参与式活动、KOL的挖掘,进而了解社区公共空间的激活与赋能。此专项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团队统一指导开展。
2.青年献策社会,调研垃圾分类。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全面推行、依法治理垃圾分类。当前,北京、深圳、宁波等城市已实施垃圾分类,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已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维系着市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本专项聚焦“百城百区”垃圾分类治理,即面向全国100个城市,上海市100个社区,鼓励实践团队了解学习垃圾分类减量相关知识,通过走访社区、相关政府部门及开展座谈,征集社会公众意见、调研条例实施效果、发现难点问题等,加快推进全国垃圾分类减量。此专项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团队统一指导开展。
3.扬劳动之风,感奋进力量。五千年辛勤劳动,成就了今日的泱泱华夏。时至今日,劳动精神依然鼓舞着我们新时代新青年勇往直前,再登高峰,为深化劳动教育鼓励团队学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号召青年学子结合学科特长参与专业性劳动,在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祖国,奉献社会。
4.寻传统文化,觅家乡风采。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鼓励实践团队围绕家乡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等主题,通过艺术创作、文艺展演、文化普及等多元化形式开展实践,交流传承、研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5、同心共进,济梦远航。为加强朋辈教育,激发爱校荣校之情,促进同济学子与各地中学生交流学习,计划派出“同济传承者”志愿团队赴母校进行宣讲活动,重温同济光辉历史,分享同济校园文化,扩大同济的知名度,让更多优秀学子全面地认识同济、关注同济,迈向卓越成才之路。鼓励实践团队以理论宣讲、交流座谈等形式,形成丰富多彩的宣讲成果,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此专项已组建完毕,由招办与团委联合组织开展。)
除以上专题外,实践团队也可根据自身优势与特长,聚焦社会热点、发挥青年热情,在思想引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生态文明等方面开展别具一格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四、实践要求
(一)各实践团队必须配备1名以上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必须是我校正式在编在岗人员,且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所在地情况、身体健康及出行安全做到动态精准把握,承担指导工作及安全责任。
(二)各实践团队必须以线上或省内组队的形式开展实践,团队人数建议在3-10人。对于确需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的重点实践活动,实施一团一报审批制,并由指导教师全程带队。
(三)鼓励各实践团队“跨学科、跨年级”自由组队,积极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实践期间,各团队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和安全保障要求,密切关注同济大学社会实践各项通知,配合校团委实践部安全联络员完成每日打卡安全上报,科学有序开展社会实践。
(四)鼓励实践团队充分利用新媒体、大众传媒和校园媒体等进行宣传报道。结项后,实践团队应结合实践主题、实践特色、团队优势等进行成果总结展示和宣传,形成有价值、有深度的调研报告、成果集及融媒体资料。
(五)2021年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开设系列专项社会实践,列入2021年春季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有意向申请认定思政课教学实践学分的学生可在2021年寒假开展专项社会实践项目,详见《关于同济大学2021年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项目申请认定思政课教学实践的说明》(附件1)。
五、立项申报
12月23日-1月2日,学生自行组队报名,扫码填写《2021年同济大学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立项申报表》。校团委于1月7日前根据申报情况审核并公示立项团队名单。

社会实践报名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