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0日,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广东工业大学举行。同济师生在赛场上的身影将人们的视线定格在这一有着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之称的科技盛会上。不负使命的同济人在竞争激烈的全国赛场上用行动践行了“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参赛的同济师生凭着斗志昂扬的竞技面貌、严谨认真的求实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捍卫了同济大学百年名校的荣誉,我校最终斩获一个特等奖、四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继2003年以来第三次捧起“优胜杯”。
成败并非偶然。捧杯的背后离不开科学严谨、细致入微的备赛工作,从一个选题的发掘到项目的顺利结题,从一个想法的诞生到整个课题体系的建立,这过程漫长、辛苦但又不乏令人欣喜的新发现、新可能。资料的搜集、个人的坚持、团队的合作、老师的指导……每一个环节都关系着课题项目能否顺利完成、每一个细节都是项目在全国赛场能否脱颖而出的肯綮。在长达一年多的备赛工作中,许多同济人都曾为之付出过努力和汗水。
好项目来源于“储水池”
自2013年起,围绕以这届“挑战杯”为龙头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校团委不断探索并积极尝试,通过“浓郁校内科创氛围”和“定点项目突破”多种途径,不断挖掘我校最高水平的学生科技创新作品。一方面组织开展同济大学“卓越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同济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科技能力和学术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投身学术科技实践活动。打造同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链,打造优秀项目“储水池”,对优秀作品和潜力作品进行重点支持和累进支持。同时,深入走访各学院40余次,摸排重点项目,制定详细备赛进度,向相关专业教师详细介绍“挑战杯”并就指导教师在学生科创关键环节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如高水平文章的发表、专利的申请和成果的市场化应用等方面给出了明确建议。材料学院项目《水热固化海砂为低环境负荷的新型建筑材料》就是在与指导教师景镇子教授多次沟通后成型,并不断挖掘项目意义和内涵,完善项目内容最终喜获特等奖。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小城镇集中安置社区建设与治理探究》也是基于我校近三年社会实践成果基础上提炼出的社科类调研报告,如何进一步扩大挑战杯在同济师生中的影响力、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为校争光共同挑战的积极氛围,如何让好的项目脱颖而出更好更快的成长,如何实现参赛学生、指导教师、备赛工作者的携手同进、三位一体,这些问题仍需要在备赛工作中持之以恒的思考和探索。

好作品离不开引路人
参加挑战杯的项目必须为在校学生的课外原创作品,但是由于大学生本身学识水平有限,因此老师的经验性指导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指导教师的任务并非带领同学完成创新项目,而是给同学们指导性意见以及必要时的帮助,成为同学们的引路人和坚实后盾。
化学系项目《基于同位素轮廓指纹对比的蛋白质数据库搜索引擎》由田志新教授亲自指导,田老师尽职尽责积极配合备战工作,百忙之中多次参加挑战杯备赛例会,为同学们当场答疑解惑,对项目的推进和备赛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决赛期间田老师和参赛同学们与同学们同吃同住,毫无保留的给参赛同学们以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项目《基于加速度功率谱密度的路面平整度快速检测系统》在杜豫川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从实现想法到专利申报,最终和公司签约。这与杜老师以最大力度支持学生研究,并提供指导与帮助是离不开的。在整个备赛过程中,杜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好青春就是要拼搏
分工合作,事情就会变得清晰简单;沟通团结,团队就会变得坚不可摧。虽然每支团队的合作随着课题结题,已经画上圆满的句号。但长存于心的,不只是最后的成绩,还有追寻之路上付出的汗水、收获的欢笑。那些看似微小的瞬间,回忆起来却是满满的温暖。这样的经历,弥足珍贵。土木工程学院项目《基于调频质量阻尼器原理的悬吊楼板结构体系》在整个备赛过程中前后制作了28个手工震动模型。医学院本科生蒋涛同学这样谈及这次比赛,“参加挑战杯最大的收获在于我们在整个过程中所得到的历练。这种经历会让我们养成正确地思考问题的方法,会提升我们实践沟通的能力,会开阔我们的视角,会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坚韧,什么是合作,还会让我们收获一份青春岁月里最真挚的友谊……于我而言,也许这是一生仅有一次的体验:为了一个比赛,准备一年;为了一份荣誉,拼搏三载”。
“同舟共济”并不是一句空泛口号,团队合作也不是无用的陈词,“优胜杯”是所有同济人同心协力的结果,比赛现场校旗迎风飘扬,仿佛在号召着所有同济人携手并进,创新为梦,挑战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