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返回
问“潭”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践归来话成长”同济大学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回顾(五)
  发表时间:2014-11-05  阅读次数:

问“潭”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践归来话成长”同济大学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回顾()

作者:袁方竹

项目:《为有源头“活”水来——考察生态崇明岛,共建美丽石路村系列活动之水质调研》

获奖情况:2014年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项目

           飞华(水务)环保奖学金
 
格兰富环保创新奖励金

 

2014年的夏天,我们驱车来到了崇明,来到了这样一座蚕卧于上海北侧,自明代起亦享东海瀛洲美誉的小岛,开始了我们的社会实践。为了响应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中共上海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关于继续深化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的实施意见》(沪委组(2013)发字46 号)精神和要求,我们将实践重点聚焦在建设“美丽乡村”,选择了具有崇明乡村代表性的崇明石路村作为实践的目的地,并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把“乡村水质调研”作为了我们实践的主要内容。

3

通过采访,发放调查问卷,参观石路村的自来水厂、污水厂,采集水样分析,我们发现了崇明石路村水质主要的问题是出在河道水污染和居民区附近无法处理的死水潭。对于死水潭的处理,我们将死水潭分为大型死水潭和小型死水潭,分别提出解决方案。对于大型死水潭,我们受养殖户启发,在水潭中养殖生物净化水质。对于小型死水潭,我们以则处理鱼缸的水为思路,搭建了一台以过滤技术为核心的装置,用于改善家庭周边小型死水潭水质。

另外,据我们调查,居民普遍对河道水水质表现出极大的不满,特别是近年来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亟待解决,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居民缺少保护水环境的意识。于是我们小组成员从源头做起,加大宣传力度,制作了环保宣传册普及环保知识,并通过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问题,呼吁居民一起将崇明建设成为美丽的生态家园。

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崇明这一片未受工业污染的净土上,在考察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一次又一次被当地淳朴的民风做感染,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完全没有功利的色彩,有的只是笑脸相迎,真诚相待。在自来水厂污水厂,工作人员耐心的为我们讲解整个水厂运行的方式、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在向村委会采访崇明现状时,当地村委会书记主任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热情地招待了我们,积极认真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在居民家中试验我们的净水装置是,当地的居民主动邀请我们来到他们家中,为我们提供装置运行所需的电源,还亲自用家里的盆装了死水潭的脏水供我们试验。

说真的,在崇明石路村调研考察的这段日子里,我们小组成员眼眶不知红润了多少次,鼻子不知道酸了多少次,内心不知道热了对少次。也许正是因为崇明人身上流露出的“真、善、美”,更加激励我们要努力做好此次的暑期实践,要脚踏实地为崇明做实事,要尽我们所能帮助崇明建设的更加美好。

我们期待着,我们坚信着,通过双方的不断努力,崇明一定会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自然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的海上花园,成为一个水清、天蓝、地绿,自然环境与现代都市完美组合的绿色天地,像崇明石路村这样的村庄也一定会成为宜居、美丽、整洁、文明、富裕的乡村。


 

项目介绍:《为有源头“活”水来——考察生态崇明岛,共建美丽石路村系列活动之水质调研》项目基于一定的科学性,运用各种方法全方位地对崇明的水质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解决死水潭的方案,搭建了一套具有可行性的净水装置。此次实践了新闻晨报、崇明报等多个媒体的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