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
——“实践归来话成长”同济大学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回顾(四)
作者: 李飞鹏 徐青 杨静 吴新玉
项目: 《毕节赤水河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研与美丽乡村发展模式探索》
获奖情况:2014年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项目奖
贫穷和美丽,看似是两个不搭界的词汇,却依旧在那些贫困山区徘徊。然而,贫穷落后中的山清水秀不是美丽中国。为了美丽乡村,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是困扰山区人民多年的问题。譬如毕节,尽管有“大西南的世外桃园,旅游者的洞天福地”之称,但始终面临着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相协调、人口增长与环境容量严重失衡等诸多难题,毕节之美一度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典型,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他们亟需智力支持。

在致公党同济大学支部和致公党毕节市七星关区支部合作共建的基础上,同济大学整合专业优势,由环境、城市规划及经管等专业博士生组成暑期实践团,奔赴毕节开展“美丽乡村”考察调研活动。因为需要专业,我们在大量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美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乡村旅游的发展又离不开可持续”的组队理念。我们每个人都很荣幸自己能够成为博士团的一员,把这次实践当成一次科研课题来认真对待。出发前经过多次商讨最终确定两个调研专题,之后又针对这些专题进行了资料检索与分析,明确了调研内容和日程安排并做好了准备工作后,我们一行四人踏上了奔赴毕节的旅途。
然而,没想到由于交通不便,这一走就是两天,看着那唯一一条通往毕节的公路以及因山体滑坡导致的交通堵塞,颠簸中我们深切地感受着山区人民的不易并开始体谅其发展经济的雄心。

到了毕节,我们马不停蹄,围绕“毕节赤水河流域上游生态屏障构建”这个专题,对毕节市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为此在几天时间内马不停蹄地走访了林口、清水、燕子口、阿市等十几个乡镇。受山地地形影响,当地各个乡镇之间交通十分不便,都需要在崎岖的山路上开2-3个小时才能到达下一个镇。我们不仅看到了大山深处经济大跃进留下的满目苍夷,更看到了当地民众对目前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的渴望。除了部分乡镇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外,其他乡镇都相对落后。通过与当地居民沟通也发现一些问题:外出打工者居多,留下老少病弱无人照顾。每到一处,他们都不断地向我们询问着解决之道,似乎把我们的到来当成了他们建设美丽家乡的希望,这让我们深感使命之光荣、责任之艰巨,也让我们忘却了在崎岖险要的山道上行车的紧张与劳累。每天我们都深切体会到当地民风纯朴,对自然有很深厚的感情,像对待亲人一样珍惜、爱护自然资源。我们知道,我们的专业所学还能为这些大山深处的人们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虽然当地经济并不发达,但是大部分政府官员还是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为经济利益而牺牲环境,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里乡村干部大都很年轻,对乡村事业充满激情,有许多创新的想法。乡村干部希望能获得既不破坏生态环境又能带来发展机会的技术支持。说明科学技术下乡仍然是农村迫切需要的,但科技人员的价值观是否符合这一需求是关键的问题。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间仍需找到切实可行的结合点。

为了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考察了毕节市诸多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其中未开发完善的森林公园里的天坑、激流等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观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这些景区交通,设施都十分不便,但正因为人迹罕至才让我们看到最原生态的自然,这才是真正可贵的。在大屯土司庄园,专业于历史景观保护的徐青博士流连忘返,其石作、木作以及家具雕刻的各类图纹具有鲜明的彝族文化艺术特征,均可作为研究民族、民俗学的珍贵实物资料。当然,还有四鳃鱼、中药材、橙满园等特色产业、鸡鸣三省、红军长征、苗寨等珍贵红色遗址和资料,真的让我们获益匪浅。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社会实践,我们也不会有机会来到如此原生态的地方。也许,以后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将近一周的调研,尽管好山好水尽收眼底,但总觉得少了些许东西,取而代之的是有些遗憾。当我们每个人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角度去体会、去总结后,才发现遗憾终是那再想回去的呼唤。
项目介绍:《毕节赤水河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研与美丽乡村发展模式探索》项目针对毕节赤水河流域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等诸多难题,同济大学整合专业学科优势,由环境、城市规划和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博士生与研究生组成美丽乡村暑期实践博士团,于2014年7月31日至8月6日在毕节市几个典型的乡镇围绕“毕节赤水河流域上游生态屏障构建”和“毕节七星关区生态旅游规划”两个专题开展了实践调研。初步探索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以及整合资源优势促进该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