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专业课上,人文学院“上海民营博物馆成熟运营模式探索——以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及上海八音盒珍品陈列馆为例初识民营博物馆”实践团队的同学初识民营博物馆,在参与对上海多家民营博物馆运营状况的调研后,确实发现上海民营博物馆的生存状况并不理想。由于准入制度不完善、扶持政策不健全、管理运行不规范等问题,上海,乃至全国的民营博物馆都普遍面临资金链断裂导致收支不平衡、经营难以维系的生存压力。
在前期调研的过程中,同学们也着实发现了民营博物馆存在的必要性:民营博物馆以其“精、小、专”的特点,不仅承担着身为博物馆的文化展示与传播功能,更与公立博物馆“博、大、广”相辅相成,它作为更细致精巧的城市文化展示之窗,对公立博物馆进行着有益的补充。
基于此,实践团队发挥了自己的专业所长,充分利用了先前的调研成果,选择目前有一定商业模式、发展有迹可循的两家上海民营博物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以此来充分发掘他馆可借鉴的运营模式,并对两馆本身的运营方式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在实践前期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的基础上,5月实践团队着手准备两馆四个场所的问卷,以及对两馆馆长的采访资料。6月底,同学们联系了两家场馆的负责人员,并开始了问卷的预调查,通过40份问卷中显现出的各项问题,对问卷又进行了最后的修改。7月,为了让问卷的结果避免受到个别因素干扰,同学们用16天在四个场所共完成480份问卷,目前刚刚做完问卷的结果分析。未来,实践团队将结合所见所感以及问卷的结果,对两馆馆长进行深入访谈,通过对两馆运营模式的具体分析,得出具有借鉴意义的运营思路。
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同学们确实也感受到了一些明显存在的问题。实践团队会被质疑民营博物馆存在的意义,甚至之后自己都开始怀疑最初研究究竟为何。但当他们再细细回想实践团队所走访的民营博物馆,一些问题也确实迎刃而解了。民营博物馆里细致的对各类文化物质载体的分类与整理展示,出于更宏观考量的公立博物馆一般是很难做到的。基于此,民营博物馆就有效地填补了这一区域的空白。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同学们也越发坚定了民营博物馆的存在价值。但通过问卷,他们也分析得到:尽管公众对民营博物馆有需求,但由于民营博物馆自身的宣传不到位、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这一需求与民营博物馆的供给并未有效地对口。
实践团希望后续的深入调研除了能够探索出有借鉴意义的民营博物馆运营模式外,还尽可能让更多人了解到民营博物馆的文化价值。也通过民营博物馆这扇窗口,将这座城市中弥足珍贵的文化更多地展示给每一位到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