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黄艾娇)“我们认为,黑龙江讷河应当借助平原地区优势,保持农业生产地区特色,完善农村合作社机制,走本土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在9月12日下午举行的同济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暑期研究生实践服务团汇报交流会上,实践团成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张璞玉同学代表所在讷河实践分队在报告中提出了这一建言。当天,暑期分赴全国8个代表性地区开展“新型城镇化研究”主题实践的8支实践分队,在会上展示交流阶段性实践成果。
在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祖翼看来,此次研究生实践活动非常成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实践活动很有特点,既促进了不同学科的学生结合,又体现了师生实践主体结合,实践点都是县级乡镇,同学们在调研实践的同时还宣讲了城镇化建设专业知识,而且关注到了土地集约利用、环保生态等问题,体现了同济大学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
周祖翼表示,同济大学一直积极致力于为社会服务、引领社会发展。同济大学正在建设“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整合学校多学科力量,为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他希望实践团同学们加强交流,深化认识,进一步总结、提炼成果,并促进成果的应用,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为国家城镇化建设发挥作为高校的智库作用。
今年暑期,同济大学组织来自学校20余个院系的近百位研究生前往全国具有区域代表性的8个地区(黑龙江讷河、湖南长沙、河南林州、四川成都、甘肃定西、苏南地区、广东梅州、云南云龙)开展“新型城镇化研究”主题实践。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各分队同学以实地考察、现场采访、座谈交流和调查问卷等相结合的方式,深入这些地区的农村城镇进行调研,实地了解这些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真实发展现状。8支分队共调研了15个县(市、区)、26个乡镇、37个村(社区);召开市县级座谈会21场、乡镇级座谈会26场,访谈127次,走访农户222户,有效问卷达2458份。
同学们在实践中发现,各地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并已积累了各自可资借鉴的发展经验,但同时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土地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落实、教育教学质量、产业结构发展、资金建设保障、交通干线完善等几大方面。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为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比如,长沙实践分队发现,当地县乡路网发达,但道路等级较低,难以负担未来增长公路交通需求,建议长沙县加强村镇交通,并将规划、建设与管理养护统筹考虑;定西实践分队发现,当地产业链条短,难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建议引入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既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又能解决当地一部分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苏南实践分队发现,在以往大拆大建的城镇化建设模式下,大量古村古镇遭到破坏,建议当地借鉴欧洲古堡模式,通过较为低廉的价格卖给优质买家,但同时附加较为苛刻的管理、维护和运营条件来确保这些古建筑能得到妥善保护。
据校团委老师介绍,此次8支实践分队将基于各地调研问卷及座谈访谈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总结各地经验,创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典型案例库;同时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争取完成一份较高质量的实践调研报告,为地方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