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之窗 >> 正文
返回
【东方教育时报】同济学子节俭成时尚绿色遍校园
  发表时间:2014-02-19  阅读次数:

时报记者 胡思华  

  岁末年初,在同济大学校园,吃饭要光盘,纸张不浪费,成为众多学子的日常习惯。这种习惯带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变化。  

  对于学生们节约习惯带来的变化,同济大学后勤集团饮食中心主任助理马健体会最深:“从前用来收集剩饭剩菜的餐厨垃圾桶有10至12个,现在已经减少到6至7个。”同济大学的食堂平均每月消耗大米150吨,油30吨,面粉30吨,猪肉21吨,学生们“舌尖上的浪费”的减少,让同济大学的师生啧啧赞叹。 

  而另一个变化则是,单面打印的纸张、传单,如今在同济大学有了新用途,那就是统一送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作为学生们学习的草稿纸使用。  

  这些变化是同济大学开展的“绿色同济、青春同行”带来的。光盘行动、纸张回收,只是同济大学开展的“绿色同济,青春同行”校园建设众多活动的一部分。通过招募组织大学生节能督导队志愿者队伍,建立“绿色校园资源循环站”,绿色服务进社区,同济大学的学生对节约、低碳、环保由理念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时尚,绿色如今已经遍布同济校园。  

  一次低碳环保的团代会  

  说起低碳环保,不得不说去年10月的同济大学团代会。在那次团代会的议程上,特别安排了向全校青年发出 《彰显同济青年推进“绿色校园建设”新作为》倡议的环节,号召全体青年一起携手,倡导节约、环保、低碳,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生活。大会还向所有代表发放 《绿色校园建设意见征集表》,请大家分享低碳环保的“妙招”,列举身边的浪费现象,为绿色校园建设献计献策。  

  那次团代会全程也一直在践行着所倡议的“节约、环保、低碳”。会场上团代会的喷绘和各个团组织的展示展板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屏幕的电子文字显示和5块由同学们利用废弃牛皮纸自制的展板,简约又不失时尚。团工作总结等会议材料,都提前放在网络云端,代表们登录免费wifi 后,只需要轻轻一扫二维码,即可在自己的终端看到。不得不发的材料也不再是专门打印的纸袋,而是可多次使用的防水快劳袋,单面打印的会议材料和与会证件也标明了“会后回收”的提示。会议签到则采用电子签到系统,代表使用一卡通刷卡即可完成会议签到。  

  被奖励的光盘行动  

  除了团组织身体力行及倡议,同济大学的绿色校园建设活动选取学生们身边常见的一点一滴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们的绿色理念。针对学生在就餐中存在的食物浪费现象,同济大学团委在学生中大力推行“光盘行动”。为了鼓励学生们的光盘行动,在就餐高峰期,活动组织者在嘉定校区春禾苑食堂设置了光盘回收专区,光盘者换取“光盘”特色纪念书签并参与抽奖。这一崭新的活动形式吸引了广大师生热情参与,连外籍学生也加入进来,以实际行动支持校园“光盘”。“每天活动开展不到半小时,准备的小礼物就已经全部发放完毕。”看见收盘专区堆起一叠厚厚的没有食物残留的餐盘,活动组织者之一、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周涵感到很欣慰,“要鼓励大家节粮,可能不是一时的活动就能做到的,需要长期的宣传和鼓励机制。”为了宣传节粮,同学们提出了设置半份饭菜、设立节粮节、建立环保积分制度等建议。此外,还制作了“光盘行动”微电影,在校内电子屏及网络上加以宣传,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到节粮行动中。  

  根据同济大学各学院专业性强的特点,同济大学团委发动各学院团组织利用专业特长,宣传绿色校园的理念,增强学生的节约、环保意识。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团委举办了节约型校园海报设计大赛,通过制作海报、书签等宣传品,面向校园推广节约意识。同济大学法学院团委组织了“资源节约型社会”法制宣传,营造浓厚的节约资源社会氛围。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团委则组织了“绿色服务进学生社区”、“校园废纸回收——废纸宝宝快到碗里来”活动,最终形成了面向整个校园的节约低碳环保长效机制。  

  大学生志愿者在行动  

  绿色校园建设不能是一阵风。要让学生们在日常行为中将节约、环保、低碳内化为自然的习惯,还需要有人督促。为此,同济大学团委扩充招募了一批“大学生节能督导队”志愿者,组成志愿者队伍,定期对学校楼宇等公共区域的水电、纸张、粮食以及学习生活物品等各种资源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提醒师生养成节能好习惯。“大学生节能督导队”志愿者们积极策划了“绿色校园资源循环站”、“绿色校园”主题展示日等活动,动员广大同济学子行动起来,身体力行努力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彰显节约、环保、低碳的生活新风貌。  

  “绿色校园资源循环站”回收的物品包括塑料瓶、易拉罐、纸张、书籍、纸箱、KT 板、喷绘、海报、衣服等。对于回收到的这些物品,大学生节能督导队分门别类进行回收资源处理。对于回收的衣物清洗干净后统一寄送给上海慈善基金会(通过学生处爱心屋),捐赠给需要受助的人群和偏远地区灾民; 对于单面打印的纸张、传单等,通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校园废纸回收——废纸宝宝快到碗里来”活动,统一送校图书馆阅览室作为学生学习的草稿纸使用;对于 KT 板、喷绘、海报等,收集起来之后供各学生团体重复再利用; 对保存完好的书籍,分类加入“图书漂流”书库中,供有兴趣的学生继续阅读使用;对塑料瓶、易拉罐、无法继续利用的纸张、书籍、纸箱等,作为废品统一售卖给废品回收站,所获资金用来清洗衣物或其他绿色校园资源循环站的运行。  

  绿色服务走进社区  

  2013年12月24日,同济大学团委与杨浦区四平路社区(街道)签订共建协议书,推进高校与社区文明建设,开展“同济大学绿色服务进社区系列活动”,“筑梦同行、青春济续”——同济大学绿色服务进社区系列拉开帷幕。同济大学绿色服务进社区包括主题展示、互动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展示活动中,四平街道的居民们带来了自制的环保作品,如用塑料片或二次用纸变废为宝,粘贴做成的花式版画; 现场展示了各自的传统手艺,如水粉绘脸谱、捏泥人、画水墨画等。同济大学带来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空气质量检测项目、校园绿地图、“心灵手巧,变废为宝”环保创意制作展、快递盒回收利用;设计创意学院的创意折纸、创意早餐盒;法学院的环保法律宣讲等。其中,同济创业谷的首批入驻学生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的城市绿色公共安全地图”也参与了展示。该项目依托同济大学城市建设与灾害管理优势学科集群,以提升上海社区街道“万里网格”城市管理模式的可视化、扁平化、实时化、智能化、模块化技术水平为愿景,致力于打造政府主导、科研支撑、全民参与的城市社区公共安全地理基础平台。走进社区参与环保实践,使同济大学的学生们对节约、环保、低碳有了更深切的认识。他们发现,环保项目有宽广的用武之地,他们建设绿色校园的信心更强了,动力更大了。   

   展望:让绿色同济文化推广得更远   

   绿色校园建设,对于其组织者来说,更像是一种文化推广。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有更长远的计划。在以后的部署中,他们要在全校推进绿色校园标识形象设计及设置工作,通过设计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标语、标识及实物,在全校主要建筑和道路上营造绿色同济的形象。他们的雄心是,让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绿色氛围更加浓厚,促进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绿色校园风尚。在新媒体风行的条件下,他们要将智慧校园与绿色校园建设同步推进。他们要促进校内团学活动无纸化运行,让新媒体运用更加广泛和有效。他们还要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作用。深化“绿色同济,青春同行”活动的机制化开展。将主题活动融入校园文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四大平台。他们还要推出“绿色同济、青春同行”微电影和微故事,传递绿色微能量。他们要用广受学生欢迎的方式推广绿色同济文化。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4-01/29/content_21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