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之窗 >> 正文
返回
【上海科技报】创业谷 收获的不仅仅是数量增长
  发表时间:2013-06-12  阅读次数:
  近日,同济大学成立了创业谷,其建设愿景是打造“大学校区与科技园区的最后一公里工程”,使之成为集聚政府、高校、企业、资本、大学生的五维创新平台。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创业谷收获的不仅仅是数量增长。
  同济创业谷位于彰武路校区旧厂房内,这里未来将成为“讲述创业故事、分享创业经验、畅谈创业感悟、汇集创业力量”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作为一个新生创业机构,它有着众多的独特之处:它是一个开放的沟通体系,期盼打造一个“轻松便捷共享、个性开放展示、随时随地交流”的空间;它也是一个体制创新的舞台,强调通过互动型的培养,提升学生能力素质;它更是一个创业中国梦的开启,不求眼前的功利性数据统计,而是希冀将创新创业力如同血液般注入到学子的内心中。
创业不是创办企业,而是开创事业
  “对于创业,同济大学的领导班子有着自己的体会,这次创业谷的建设几乎动用了同济方方面面力量。我们认为,创业并不是一个指标问题,也不是解决就业问题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民族兴盛的大问题。”李昕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摸索,在同济人眼中,创业不仅仅是创办企业,而是开创事业。
  创业谷并不希望仅作传统线性的工作,为创业而创业。在李昕看来,创业家是财富产生的根源,创业应该是长期的意识性的培育,这种意识不是眼前功利性的指标,比如每年要成立多少企业,实现多少产值。大学生可能不会立刻创业,但他可能未来会在成熟环境下创业;也可能是他身边亲人、朋友创业,他给予理解支持;更有可能他未来从事与创业有关的工作,他会更理解创业者。
  李昕说,美国考夫曼基金会主席施拉姆的一句话令他印象深刻,那就是:即使其他国家技术手段超越美国,但是美国优势还会保存,这种优势在于美国人文化中的“创业力”,这是美国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很多国际顶尖的大学,如哈佛和斯坦福等都是“创业型大学”,保持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良性办学模式。而对于我们目前这种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思维模式,同济愿意率先吃螃蟹,将创业力的培养引入象牙塔中。
创业力不会速成而需要精心培养
  企业家具有众多优良的品质,这种品质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自然生长起来的,不是靠几堂灌输式的课就能养成的。为此,同济创业谷将采取多种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精心培养,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
  李昕举例说,首先是陪伴式导师模式。大学生参加创新有学分鼓励,而老师也计算实际工作量,在同济近些年的TOT项目尝试中,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2011年,在中国至芬兰的火车上,同济等大学共30个专业的86名学生,分成6个小组乘坐火车前往赫尔辛基,在6天5夜的时间里,他们完成了由海尔、永久、沃尔沃、通用电梯等企业委托的10个创新项目。
  其次是要改革主流课程设计,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在一起,边学边做边提升能力。此外,围绕着创业谷还有一系列充满欢乐的常规性校园活动, 比如“大师面对面”创业谷讲堂、“讲述我的故事”团队路演show等,一系列创业精神元素将在同济校园里弥散开来。
“创业森林”会在实战中自发产生
  在未来的创业谷中,将出现一大批InnoX-Lab (创新实验室),不仅学生自己可以组织团队共同讨论创新项目的产业化,也欢迎科技企业到同济建立驻点办公室。李昕解释说,企业有难题需要攻关可以委托创业谷,来自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师生可以自由组合,一起攻关。
  在创业谷中,将设成熟的资本运作网络和可视化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这些都将为创业者的自发涌现保驾护航。“我们打造的是一片土壤、一张温床、一种造血机制,终有一天,在这里出发的创业小苗会自己长成森林。而这片森林会伴随着创业精神,润物细无声,逐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中国的创新创业发展注入活力。”李昕对创业谷的未来充满信心。
  http://www.duob.cn/pdf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