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
青春建功新时代 勇立潮头谱新篇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同济青春力量
  发表时间:2017-12-29  阅读次数:
青春建功新时代 勇立潮头谱新篇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同济青春力量
——在共青团同济大学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陈城
(2017年12月23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共青团同济大学第二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

     本次大会的召开,正处于全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是一次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以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学校共青团改革创新,团结带领全校青年跟党走,立德、求康、强能、博知、尚美,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同济青春力量。

     一百一十年来,同济青年在同舟共济中紧紧凝聚,经岁月沉浮,理想如故;一百一十年来,同济共青团携万千青年风雨兼程,愈砥砺生辉,矢志不移;一百一十年来,同济共青团始终连接着每一个同济青年的心,与民族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理想坚定、步伐扎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勇做新时代弄潮儿,接力奋斗!

一、回望过去四年,初心不改、奋勇向前

     2013年团代会以来,我校共青团在学校党委和团市委的领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校团员青年的共同努力下,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全面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曾荣获2015年“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一直以来,我们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以组织建设为基、思想引领为魂、服务青年为本、创新创业为翼、引领风尚为要,全面夯实团组织建设、全面提升青年综合素质,顺利完成各项任务,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显著贡献。

     四年来,我们加强思想引领,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高高飘扬,用信仰点亮人生,大力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助力这个时代最有信念的同济人。

     四年来,我们广泛开展同行计划、社会实践、支教服务,万余名师生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捧得“知行杯”,激励这个时代最有情怀的同济人。

     四年来,我们突破性打造同济创业谷,挑战杯、创青春先后捧杯,铺平从大学校园到科技园区的最后一公里,陪伴这个时代最有梦想的同济人。

     四年来,我们坚持“以文化人”,《同舟共济》《江姐》等高水准剧目走向全国,传承红色经典,搭建梦想舞台,鼓舞这个时代最有激情的同济人。

(一)着力改革攻坚、推进从严治团,组织建设开启新阶段

     一直以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共青团改革工作,在群团改革背景下,印发了《同济大学贯彻落实〈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大力推进我校共青团工作改革创新。

     一是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运行机制。根据共青团改革要求,调整校团委下设部门,以适应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构建了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新设立的社团管理部履行对学生社团的主要管理职能。二是加强保障支持,配齐建强队伍。本次团代会将配齐兼职副书记队伍,其中青年教师2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各1名,为未来共青团工作更好贴近学生、融合教学奠定组织保障。在二级团组织,全面落实了学生兼任学院团委副书记要求。制定了《同济大学院系团委书记职级评定实施办法》,推进团干部发展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夯实基层建设,提升凝聚能力。制定《同济大学共青团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全面推行“班团一体化”,并率先在2017级本科生中实现全覆盖,强化团支部在班集体建设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四是直接联系青年,形成服务机制。落实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制度,简称“1+100”制度,参与联系支部的组织生活;积极融入大思政,加大基层团组织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人际沟通困难、上进心不足及就业困难等学生群体的帮扶力度。

(二)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思想引领,思政工作取得新高度

     一是多措并举,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以重要节日为契机,先后举办迎接和庆祝党的十九大、建党95周年、建军90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烈士纪念日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团员青年中深入开展“青春喜迎十九大 不忘初心跟党走”和“高举团旗跟党走 青春建功新时代”主题团日活动,举办“与信仰对话”“践行核心价值观,聚力青春勇担当”“凝聚青春力,四进促四信”“重走长征路,传承红军魂”等主题实践活动,夯实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根基。二是注重实效,打造分类育人平台。不断完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立了团委书记、学生团委副书记、新生团支部书记、百名优秀大学生培训体系,进行政治素养、人文素质、责任意识、国际视野等方面培训,四年来共培育3200名团员骨干。三是率先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实现一二课堂联动育人。建立并推广“iTongji-S”平台,将团工作融入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进程,记录学生大学成长年轮。平台现活跃用户超万人,成长记录数据超12万条。2015年,我校成为团中央“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首批试点高校。四是推陈出新,拓展线上引领工作。巩固拓展团属新媒体阵地,“青春同济”微信公众号以“济录生活、服务同学”为宗旨,关注粉丝达4万人。以各重大事件及时间节点为契机,号召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互联网+体育健身”模式,开发的“同同酷跑”和“早起大作战”新媒体功能,号召青年学子“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持续推出“新生大数据分析报告”等经典原创推送。

(三)整合优势资源、扎根中国大地,践行同济天下情怀

     一是丰富载体、弘扬同济情怀,彰显同济青春志愿服务靓丽名片。同心济世,志愿远行,我校志愿服务工作紧跟国家政策、地方需求和学校战略,注重志愿者思想建设和技能培训,品牌公益项目连续两年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全国银奖。选拔100余名青年学子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分赴云南、四川、西藏、新疆等地进行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同济学子的坚定信念;着力打造“济•城市人”志愿服务品牌,围绕“社会公益、城市发展、重要赛事、重大活动”等主题,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近四年组织博物馆、科技馆、F1大赛、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半程马拉松、第十四届世界交通大会等活动志愿者2万余人次;持续建设爱心助学品牌,为山区学子送去温暖,建立“同济青年爱心基金”,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四年总计募集善款90余万元;深入推进“绿色同济,青春同行”主题活动,400余个项目团队参与,以专业所长共筑绿色公益校园;围绕雷锋日、环境日、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志愿文化宣传,进一步完善小红帽迎新活动等校内公益活动,传承志愿精神。

     二是知行合一、扎根中国大地,在生动实践中融入青年奋斗梦。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引,创新平台机制为渠道,实现成果转化升级为目标,形成“各级团委搭平台、专业教师做引导、学科融合建团队”的实践模式,逐步完善“知行合一”社会实践平台。通过整合学校资源,扩大实践覆盖面;通过引入专业资源,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通过引入基金资源,精准扶贫攻坚;通过引入第一课堂资源,提升实践教育的有效性,不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引导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济青年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四年来,全校各级团组织共组建超过 2000 支团队,奔赴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个城市乡村开展实践活动,参与师生达2万余人次,实践项目涉及政策宣讲、社会调研、医疗服务、教育帮扶、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等多个领域,建立了“新型城镇化研究”和“同济梦想教室”等品牌项目。今年,在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总分排名第一,捧得“知行杯”。

     三是家国天下、了解国情民情,用同济智慧装点祖国山河。主动对接四川、湖北、湖南、广西以及上海等省份,与地方政府共同开展“同行计划”暑期大学生挂职锻炼。四年来,参与挂职的学生人数达到700余人。同时,在同行计划中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将挂职锻炼与职业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地方政府与企业需求,同济学子共完成课题调研与总结报告400余篇,心得体会2400余篇,调研材料多达160余万字。“同行计划”先后获得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以及上海市暑期社会实践“最佳项目奖”。

(四)聚焦创新人才培养,搭建科创领军人才成长新平台

     一是鼓励创新、追求卓越,建立创新型人才成长通道。通过组织各类比赛、活动、科技节、创新实践训练计划,引导同济学子“展示风采,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放飞梦想”,营造尊重规则、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的活动中,用科学托起中国梦。在2014和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捧得优胜杯,分别列全国高校第9名和第10名;在2015年“挑战杯”比赛中捧得优胜杯,列全国高校第12名;荣获2017年上海赛区挑战杯;承办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比赛。今年,我校1名本科生荣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1名研究生获提名奖。

     二是锐意进取、建立创业谷,铺平从大学校园到科技园区的最后一公里。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建设同济创业谷,形成“四位一体、五轮驱动”多维助推模式,让“政府、企业、社会、高校、资本”五要素多元互动,累计吸纳社会捐赠资金达1.1亿,坚持“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以创业为导向的创新”,先后开设《企业家精神与基础技术创新》《创业案例分析》等4门创新通识课程。通过“国际创业者暑期学校”,在全球范围内搭建创新创业示范平台,通过“紫荆谷创新创业研习营”,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搭建交流新平台,覆盖国际学生266人次,通过12期“创新创业训练营”等“学程”体验,为300余个本科生认定了学分。

     创业谷运营四年来,每年举办活动200余场,为师生及毕业校友提供创业孵化服务。近400个项目走上创业道路,87个项目公司化运营,成功率高达25%,累计获得社会投资5600万元;通过“四级基金”体系,225个项目获得创业资助;通过“天使对接会”“创业门诊室”,聚集高校、地方、校友之力,将大学生创业与学生学业发展、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同济校友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四业联动”。同创谷成都、大连、深圳基地先后建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为广大校友创新创业构筑了“四梁八柱”。2016年同济大学获得教育部“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荣誉称号,2017年成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同时被共青团中央评选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称号。

(五)秉持以文化人、提升活动内涵,校园文化再上新台阶

     一是凝练百年校史,创作原创舞剧。以110周年校庆为契机,打造了原创舞台剧《同舟共济》,师生共同演绎,讲述了百十年同济历经沧桑、饱尝风雨、同舟共济的故事,呈现了一代代同济人在身处各种时代冲突中的心路历程与价值追求,用“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熏陶学生,体现了“同舟共济”赋予同济人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气质。

     二是传承红色基因,促进四信教育。根据同济校友杨益言的小说《红岩》自主排演的校园版歌剧《江姐》,先后在校内、教育部机关、成都、宜宾、井冈山等地演出10场,观众近2万人次,展示了党建带团建、艺术教育“以文化人”的成果,宣传了同济共青团思想引领的理念。

     三是弘扬传统文化,培育人文素养。依托“上海大学生戏曲艺术实践基地”,打造昆曲社、茶艺社、舞龙舞狮协会等二十余个传统文化类社团,每年开展龙舟赛等传统体育赛事,开设多场传统文化类讲座,开设《文化艺术类活动管理概述》和《舞台美术设计与技术管理》两门艺术类通识选修课,定期举办传统经典剧目演出和“中华诵”经典诗歌朗诵会,不断完善文化育人工作机制,为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专业的有生力量。

     四是搭建梦想舞台,促进文化提升。引导学生不仅做校园文化的参与者,更要做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引领者。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将搭建校园文化的展示舞台作为重点工作,每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40余场,4万余人次参与;追求卓越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爱我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和“书香同济”读书文化节,每年举办讲坛讲座50余场,惠及2万余师生;开拓国际视野,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每年组织国际学生开展公益活动30余场,促进1200名以上的中外学生结对子。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是同济大学共青团组织牢记党的时代使命,按照第二十次团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勠力同心、奋发进取的四年。我们深知,同济共青团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学校党委、团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在座各单位的鼎力支持,更离不开全校团员青年和团干部的共同努力。我谨代表共青团第二十届委员会,向关心支持同济大学共青团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和广大青年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新时代、新征程,开启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勾画了崭新的蓝图,指引了奋斗的方向。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从一二·九运动擎起的革命烽火,到“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的哀思,都提醒着我们青年要更加努力。历史的书写需要青年的接力,民族的复兴需要青年的成长,国家的富强需要青年的奋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何将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同济青年中去,如何将全面深化群团改革目标贯彻落实到带领广大青年走好“新长征路”中去,是同济共青团需要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全方位思考的时代命题。

     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永不动摇。坚持共青团建设和深化改革的政治性方向,将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始终摆在突出位置,增强“四个意识”,围绕“党建带团建”,切实做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针对部分基层团组织未能有效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团支部职能有弱化倾向、团干部服务青年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要坚定改革信心,强化责任担当,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群团改革,进一步加强团学组织的政治性。

     二是保持先锋队本质永不褪色。同济共青团要以思想先进引领先进理念,以组织先进团结先进青年,以服务先进感召先进行动。目前,团员青年对团员身份认同感还存在不足,理想信念教育缺乏有效性,夺取网络思想政治高地的工作仍然艰巨。同济共青团要以更大的格局、更强的气魄和更有力的作为,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党的先进青年团结奋进的坚强阵地。

     三是以学生为中心永不懈怠。坚持“从青年大学生中来,到青年大学生中去”的群众性原则,认真研究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需求、成才规律和发展愿景,找准青年工作结合点和着力点,贯彻落实《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布局和改革要求,完善青年诉求的服务反馈机制、扩大服务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面,加强人文和艺术修养工作,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矢志不渝地将共青团改革融入到我校“双一流”建设的美好愿景中去,融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去。

三、展望未来工作,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各位代表、同志们,党的十九大带领全国人民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面向新时代、用新作为创造新气象。未来几年,同济共青团将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从严治团、切实增强青年凝聚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最坚定、最奋进、最搏击的青春力量。

(一)扎实推进从严治团,正本清源加强学生思想引领

     只有思想上精神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是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引导青年按照党的期望健康成长、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是共青团的光荣使命。

     一是要大力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始终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宗旨。完善“青马工程”四级培养方案,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将新生骨干教育“前置”到入学之前;坚持共青团推优入党,将青马培养积极“内置”于党建总体布局;依托学院建立分团校,“分置”吸纳学生骨干加强理论学习;依托“外置”资源,实施“青马提升工程”,每年选拔30位优秀学员赴延安、井冈山、红旗渠等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

     二是要做实共青团工作,赢得青年信任信服,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引导团支部广泛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全面落实班团一体化建设,将评奖评优评助过程中对学生的评议职能纳入团支部工作范畴,切实让团支部成为思想引领的堡垒;全面深化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机制,促使团干部到学生中去,形成联系青年、走进青年、深入青年的良好态势;开展“五四红旗团委”“先锋团支部”评比,以评促建;抓好基层团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加强对基层团支部工作的指导,促使基层团支部为青年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三是要大力建设学生理论社团,不断探索“一心双环”的工作新格局。加强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联等学生组织的党建团建工作,将校级学生组织骨干纳入青马工程体系培养;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社、美丽中国理论研习会等五个学生社团;实施“百千万计划”,即精读一百本红色经典著作,吸纳千名理论社团成员,行万里革命之路。持续开展“为实现中国梦而读书”活动;探索建立“党建研习营”,构建模块化学习培训体系。

     四是要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机制,引导青年积极投身第二课堂,实现“主动式参与”的全面育人新模式。全面推广“iTongji-S”系统,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引导青年的重要抓手,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同育人;促使第二课堂成绩单与我校育人理念相结合,努力培养信仰坚定、素质全面的一流人才,引导青年自觉参与、积极参与、热情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为青年综合素质发展提供客观的评价体系。

(二)以中国梦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土壤

     同济共青团将以中国梦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全面助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是要蕴“立德树人之神”,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打造联动平台。把中国梦融入校园生活之中,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深刻把握国家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任务和愿景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强化课堂内外育人密切配合、线上线下活动有机整合、多校区校园文化高度融合,构建各级团学组织校园文化协同格局,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添砖加瓦。

     二是要铸“立德树人之魂”,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传承红色基因。以《江姐》和《同舟共济》为示范,打造一批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具有广泛影响力、深受广大青年朋友欢迎的校园文化产品,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强化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继续大力推进学生艺术总团建设和发展,在基层学院建立艺术基地,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

     三是要升“立德树人之温”,以学生为主体持续创新,培育生态土壤。依托学生组织和学生艺术团体,为广大青年提供更加宽广的成长平台、更加生动的展示舞台、更加通畅的发声渠道,重点建设以“五守五好”为核心的青年价值引领平台、以全民阅读为载体的校园读书文化平台、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号召的体育文化平台,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打造学生组织宣传矩阵联盟,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新媒体阵地建设,让校园先锋充分展示、校园活动充分宣传、青年需求充分表达、青年创造充分发挥,扩大团工作思想引领的辐射范围,让正能量充满朋友圈。

(三)立足学科优势对接国家战略,贡献同济智慧

     一是夯实服务青年创新创业的基础。聚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总目标,着力构建“科教结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新模式,形成“创意链—技术链—产业链—市场链”的完整知识型产业生态链,整合同济创业谷、五月科技节、创新实践基地、SITP 等平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全面贯通;通过“浸入式”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法,用实践工作坊替代以往讲座为主的传统形式;依托“挑战杯”“互联网+”等全国性赛事、国际创业者暑期学校、校企合作课题等载体,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形成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联动发展;积极与创新创业学院、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创新创业控股有限公司、科技园等部门对接合作,依托同创谷校外基地,为同济青年创新创业事业提供充足的资源。

     二是完善服务青年志愿实践的平台。努力为同济学子志愿实践拓展多样化途径。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主动对接四川、广西、云南、湖南、吉林、甘肃、西藏等省份,发挥社会实践在引导学生服务地方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做到实践地点再“深”一级,调研内容再“实”一点。以社会公益、城市发展、重要赛事、重大活动等为抓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互助、友爱、奉献、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让青春在奉献服务中绽放光彩。

     三是鼓励学生在西部和基层实现新时代理想。推动实践育人体系与国家发展战略对接,聚焦西部和基层,拓展“同行计划”挂职区域和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基层工作,增强“四个服务”意识,树立前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推进新型城镇化调研落实落地,增设美丽乡村实践专项,引导学生将专业所长化作扶贫扶智的有力工具,为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融入同济智慧;创新立德树人方法,以重点区域、重点职业和重点岗位为原则,组建学生实践团队寻访扎根基层的选调生校友,记录同济人的足迹和情怀。

     各位代表、各位同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伟大斗争呼唤青年前进,伟大工程指引青年奋发,伟大事业需要青年接力,伟大梦想召唤青年建功!“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中国大地,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同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