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简介】汪志方,男,汉族,1982年3月生,中共党员,硕士学历,现为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讲师、科主任助理。长期在呼吸内科及监护室工作。曾主持市局级课题1项、中华医学会教育课题1项,院级课题2项。参与国自然面上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近10篇。承担同济大学临床教学和实习带教工作。2020年2月19日担任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青年突击队队长赴武汉雷神山医院参与新冠肺炎救治工作,并担任C3病区医疗组副组长。他是院内感染防控方面的“找茬专家”,是病区里的“读片达人”,是医疗组里的“学习委员”,是年轻队员的“定心丸”,也是关注质量和服务的“有心人”。
汪志方,男,38岁,中共党员,内科学硕士,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科主任助理,院感科院感防控医生,同济大学医学院讲师。
汪志方副主任医师从复旦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至今工作已经近16年,长期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工作。作为呼吸科重症监护室的主管医生,他的主攻方向为呼吸危重症、呼吸慢病、院感防控,擅长纤维支气管镜、经皮肺穿刺、深静脉穿刺、有创及无创呼吸机等操作。在科研和教学上他同样有不错的成绩,曾主持院级课题两项,参与国自然面上项目一项、上海市卫健委课题一项、中华医学会教育课题一项,曾在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近10篇。参与多项临床药物试验工作,并作为分中心主要研究者参与三代EGFR-TKI艾氟替尼的临床药物试验工作。承担同济大学临床六系呼吸系统疾病及诊断学的授课,并承担同济大学医临床六系见习医师、实习医师及规培医师的带教工作,曾获2014年医院教学比赛一等奖,2019年医院教学比赛二等奖,同济大学医学院教学比赛三等奖。
2020年1月23日上海市卫健委发布援鄂动员令,他第一时间就报名参加,向组织上积极要求参加援鄂医疗队。在等待上海市卫健委的统一调令之前,他始终坚守在呼吸重症监护室的岗位上收治呼吸重症患者,并担任杨浦区新冠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成员负责杨浦区区域内的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会诊工作。2月19日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援鄂医疗队组建完成并奔赴武汉一线,作为呼吸重症学专家及院感防控医生,他担任医院鄂医疗青年突击队队长,并担任雷神山C3病区医疗组副组长。在雷神山医院工作期间,他始终冲在一线,为抗击新冠病毒肺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院感防控中的“找茬”专家
院感防控是传染病区的重中之重。汪志方副主任是院感科特聘的院感防控医生,受过严格的院感防控训练,并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院感防控经验。初到C3病区,他就第一时间研究了病区的特殊构造,从院感防控的角度在病区“找茬”,纠正每一个院感防控隐患,他说“在院感防控方面,我负责找茬,负责拍砖,要堵住每一个漏洞”。在所有人都在担忧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的风险时,他第一时间就告诉大家负压病区的优势在于控制这两项传播途径,在正确佩戴防护装备时被感染的风险很小,需要警惕内缓冲区、内走廊区域内通过门把手等高频率接触部位造成的接触传播,以及在脱防护装备时造成的气溶胶吸入风险。在他的建议下,除了强调个人的手卫生以外,病区执行了严格的消毒策略,不放过每一个门把手、水龙头以及接触患者的医疗仪器,保证了在工作区内医护人员的安全。
为了保证大家穿脱防护服的规范性,他练习了10余遍并记录所有的体会,分享给所有队员,并要求通过考核方可进入病区。在病区配备视频监控系统以后,他还经常坐在监控前当院感监督员,尤确保大家在脱防护服及口罩时的规范操作。随着医疗工作的开展,部分队员开始放松警惕,他发现苗头后反复在工作中强调院感防控的重要性,不得掉以轻心;有部分队员对于新冠病毒过于恐惧,经常会防护过度,比如佩戴多层口罩,他告知大家其实正确佩戴N95口罩一层足以防御病毒,戴多层口罩不一定会增加防御效果,反而可能会加重缺氧,还会造成内层N95口罩位置偏移影响防护效果。
二、病区里的读片达人
胸部CT是新冠肺炎诊断和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呼吸科专科医生,汪志方副主任当仁不让的承担了病区所有患者的读片任务。在第一天收治了36名患者时发现所有患者的CT都是院外拍摄,他就考虑建立CT的电子档案。他和另外两名医生利用PAD和X线读片机,在病区内对所有CT进行拍摄,按患者姓名、床号和时间进行存档。建立了电子档案后,他开始进行逐个分析,标注每张CT的要点并进行比较,掌握了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高分辨率CT是每毫米一层,一个患者的CT通常有好几百张,工作量巨大,汪志方副主任读片非常细致,从细节入手,不放过每一个可疑点,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病区内有患者CT发现肝脏有巨大占位,很多医生考虑是肝癌时,他仔细分析了该占位的大小、有无子病灶、CT值、既往史等特征后认为肝脏血管瘤的可能性更大,后来的增强CT证实了他的判断;有患者CT提示肺部有两个部位有实变,始终不吸收,他读片后认为这是陈旧性病灶和此次肺炎无关,为了求证这个结论,他积极和患者沟通,拿到一年前的体检CT报告及图像进行比较,终于明确了病灶为老病灶,保证了患者如期出院。
三、医疗组的学习委员
汪志方副主任在临床工作多年,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病毒性肺炎诊疗经验,但是他经常说的话是“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发疾病,一切皆有可能,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加了解这个疾病。”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之余,他在宿舍里坚持学习,阅读最新的文献,掌握新冠疾病的诊疗进展。为了更加透彻的认识这个疾病,他还着手学习免疫学及微生物学,从原理上去理解病毒的特性以及它对人体的影响。他除了自身学习以外,还和其他学科的医生进行多学科诊疗,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疾病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处理策略;为了提升整个医疗队的水准,他把文献阅读的心得做成PPT分享给大家,由浅入深,逐一讲解新冠肺炎的特点;针对临床上遇到的问题,他又设计了《新冠肺炎小课堂》系列,把每个问题进行探讨,比如《新冠肺炎高血压控制策略》、《免疫应答在新冠肺炎中的机制》、《瑞德西韦到底有没有作用?》、《抗体检测在新冠肺炎患者中的作用》等,这些小讲课大大激发了大家学习讨论的热情。
四、年轻队员的定心丸
和一般传染性疾病不同的是,新冠病毒有着极强的传染性,来武汉之前大家就了解到湖北地区有多名医护人员感染。尽管雷神山医院医疗防护设备充足,出征前也进行了反复的宣教,但是年轻队员来到病区后仍有人担心被传染。为了稳定大家的心态,汪志方副主任事事冲在最前面,以身作则,打消了大家的顾虑。2月23日病区正式开放第一天一下来了36名患者,他第一个站了出来,穿戴好防护服进入病区收治患者,并亲自给患者佩戴氧气管;有危险重症患者需要转ICU,需要专人一起前往,他第一个坐上救护车、抱着氧气包陪同患者去ICU;患者需要进行核酸检查,是病区里最危险的操作之一,他第一个穿戴好头套去和护士一起下病房去做鼻咽拭子采集。汪志方副主任是年轻队员的定心丸,他以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在科学的防护下诊疗活动是安全的,逐渐稳定了整个队伍的军心。
五、注重细节的医疗组长
病区开放的前两天,体温检查发现很多患者发热。汪志方副主任到病区里询问病情,发现很多患者没有不适主诉,显然和这么高的体温不符。他同时发现病区里一直开着空调,并且是测量额温。为了比较差异,他让部分年轻患者用口温表和额温枪两种不同的方法测量,发现“发热”的本质是测量方法不对,开空调会影响额温枪的测量,于是他要求护理部调整了测量的方法,能配合的患者尽量使用口温表,不能配合的患者在停止空调后半小时测量,果然后来的体温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符了。病区里面有几个患者合并慢阻肺、呼吸衰竭,需要使用无创呼吸机,在较大的通气量的情况下,口干症状很明显,但是一旦脱离呼吸机氧饱和度很难维持,喝水成了一个大问题。汪志方副主任和病区护士长沟通后,使用了有杨中心专利权的新型面罩,在无需反复脱卸面罩的前提下,患者可以方便的饮水,并且可以根据吸管颜色的变化来判定水温是否适合饮用,大大方便了患者并保证了医疗安全。C3病区里面收治的患者中有很多是超过70岁的老年人,合并症多,对诊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病区里有多名患者出现高血压、高血糖、肾功能异常等问题,于是汪志方副主任组织了大家进行讨论,由不同专科的医生,完成各自领域的药物调整,如血压及血糖控制。有部分老年患者不会使用手机,无法和家人保持联系,比较焦虑,除了请心理专家会诊以外,他又充当起了联络员,和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大大缓解了患者的精神压力。
在近期的微信朋友圈里,汪志方副主任发表一篇《我们还好》的文章,里面说到“面对疫情我们是一群普通的医护人员,希望尽我们所能,和武汉人民一起抗击新冠,不枉青春,无需歌颂。”他就是这样一个战斗在雷神山C3病区的医生,和援鄂医疗队四万多名队员一起,日夜奋战,他们终将会迎来抗击新冠战役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