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2013年度共青团工作总结会
2014年1月17日,同济大学2013年度共青团工作总结会在中法中心C401会议室召开。校党委书记周祖翼出席会议并讲话,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建平,教务处、学生处、研工部、工会、保卫处、后勤集团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全校共青团干部共60余人参加会议。
周祖翼书记对我校2013年共青团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对辛勤付出的全体团干部表达了感谢与慰问。他指出,2013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一年,校团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推进创业谷一期建设工作、策划组织“绿色同济、青春同行”系列活动、开展新型城镇化暑期社会实践、探索留学生学生组织趋同化管理等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为持续推进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共青团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希望各级团组织发挥团的优势,结合同济特点,在相关职能部门支持下,不断提升团的工作:
一是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是各级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职责。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爱校荣校教育,通过组织“我的中国梦”等筑梦活动,开展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校史校情教育活动,以此来引导学生共同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发挥卓越人才的力量。其次,还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组织建设等方面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
二、是不断改革创新。团委应结合学生新形势、学校新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希望团委在创新工作之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将自主调研和指导调研相结合,同时注重研究成果的深化和运用。
三、是强化协同意识。校团委在工作中应强化协同意识,加强同院系、职能部门、校外组织的沟通联系,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利用协同平台来推动共青团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
四、是提高服务水平。共青团的服务水平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服务好团组织自身的建设,把基层团组织建设成服务型团组织。二是服务好学校的工作大局,围绕学校提出的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目标开展相关工作。三是要服务好团员和青年,为青年搭建更多的交流和锻炼的平台。
周祖翼强调,团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希望同济大学的团干部争当立场坚定、作风过硬、能力突出的团干部。
校团委书记刘润从重点专项工作、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三个方面全面回顾、总结了2013年度我校共青团工作。过去的一年,校团委紧密围绕学校发展建设的中心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在尊重大学生群体特征、成长规律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突出教育引导这一核心,抓住人才培养这一主线,把握自身建设这一重点,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广泛搭建“一二课堂联动”工作平台,倡导“务实、肯干、创新、节俭”的精神,不断提升共青团的感召力、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扩大团工作的影响力,努力推动共青团事业创新发展。会议下发了《校团委2014年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2014年,校团委将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新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对接学生“学业发展、职业发展、身心健康、树立理想”四方面需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务实扎实的工作,努力推进学校共青团工作发展。
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法学院、设计创意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附属东方医院、汽车学院等8个基层单位团委分别围绕基层团组织建设、创新创业、共青团工作的研究与思考、校院两级协同机制、社会实践与志愿者工作等特色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与会各职能部处负责人先后发言,分别就本单位工作与团委工作结合交流了经验,对学校共青团工作给予了亲切指导。
同济大学团委2013年工作综述
2013年,同济大学团委在学校党委和团市委的领导下,紧密围绕学校发展建设的中心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在尊重大学生群体特征、成长规律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突出教育引导这一核心,抓住人才培养这一主线,把握自身建设这一重点,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广泛搭建“一二课堂联动”工作平台,倡导“务实、肯干、创新、节俭”的精神,不断提升共青团的感召力、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扩大团工作的影响力,努力推动共青团事业创新发展。现将2013年度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承前启后、稳步推进,重点专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1、“同济创业谷”顺利运营,打造同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平台
通过对彰武路校区旧厂房进行改造,完成“同济创业谷”一期建设,打造大学校区到科技园区的“最后一公里”工程。实现创新创业实验室、宽松创意的工作坊、信息咨询中心、“微型秀场”与宽容外部环境5个功能区域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讲述创业故事、分享创业经验、汇集创业力量、激发创业动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启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同济大学选拔赛,从各院系征集的82件作品中精心挑选优秀项目。开展创业文化节,举办包括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等各类活动10余场。
2、开展“绿色同济,青春同行”主题活动,推动节约、低碳、环保等理念成为校园时尚
发出《彰显同济青年推进“绿色校园建设”新作为》倡议书,“绿色同济,青春同行”系列活动在同济校园如火如荼的展开,形成了良好的校院两级互动,吸引了各级学生组织、社团的积极参与。在主题活动日当天,举行了绿色校园资源循环站成立及大学生节能督导队招募仪式,全面展示了各学院的绿色校园建设阶段性成果。
3、推进中外学生组织趋同化管理,促进中外学生交流融合,加强团学工作国际化属性,提升国际化校园内涵
积极与留学生办公室、外事办公室等部门协商,建立中外学生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开展“中外学生大联欢”等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一期一会特色活动;成功举办第六届“缤纷地球村”系列活动;成功举办第八届“模拟联合国”;成功举办8场“国际直通车”系列沙龙讲座。
4、推进“i•Tongji”新媒体平台建设,建立大学生全面评价体系
建立以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记录与评价为主要功能的“i•Tongji”新媒体平台。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深度、广度和外部认可度三个维度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经历,为大学生生成在学期间的“成长成绩单”,从学生工作参与经历、社会实践参与情况、志愿服务参与情况、科技创新参与情况四个方面反映学生在大学期间第二课堂成长。
5、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同济学科优势,打造“知行合一”大学生专项社会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组建“新型城镇化研究”暑期研究生实践服务团。来自26个学院的100位研究生,围绕产业发展、城乡建设,通过实地考察、现场采访、座谈交流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农村城镇进行调研。
承办第五届“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以“凝聚青春正能量,共筑美丽中国梦”为主题,全校共选拔600余支校级团队参与社会实践。在2013年上海市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中,我校荣获特别贡献奖与最佳组织奖;另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优秀奖一项。同时,“新型城镇化研究”2013年暑期研究生实践服务团获得上海市最佳项目奖,另获12个优秀项目奖,8个优秀个人奖,3个优秀指导教师奖。
6、成功举办“隆重简朴、低碳环保”的第二十次团代会,为全校共青团组织注入新活力
成功召开共青团同济大学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大会向所有代表发放《绿色校园建设意见征集表》,请与会师生分享低碳环保的“妙招”,为绿色校园建设献计献策。大量的会议宣传材料,都提前放在网络云端,极大减少了画册印刷、展板制作等印刷费用。会议首次采用电子签到系统,平均每人耗时仅3秒。大会还首次使用视频展示历年工作报告,精简会议内容;首次进行微博、微信进行会议直播,增强大会与青年代表的互动。
二、聚焦需求、增强实效,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取得新发展
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要求高校团组织将党的要求与青年需求统一起来,树立“问题意识、需求意识、项目意识”,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提升团组织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1、注重分类引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创建五四团组织期间,学校各级团组织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把握规律,创新方法,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围绕“我的中国梦”主题,开展了同济大学“中国梦•青春路”优秀主题团日活动评选活动。依托一体两翼育人平台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育人工程,开展“同济1+1”等陪伴式教育活动,完善骨干学生考评体系,完成培训共计34场,共有9000余人次接受培训。
举办“与信仰对话—真理的力量”系列党史教育活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系列校园报告会等活动;依托网络教育,进行“党史上的同济青年”网络展示、“微博党史我来讲” 等特色团日活动;依托实践教育,开展调研学习,组织“永远跟党走,青春在一线”社区调研、“青年学生采访老干部”主题寻访等系列活动;依托文化教育,开展主题学习,通过“中国梦,青春路”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薪火相传,同心向党”纪念五四运动升旗仪式 “红色青春新‘锋’尚”学雷锋集中行动等活动。
3、聚焦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
组织举办了第十一届科技节暨五月科技会展,围绕着科技创新、科普传播、创意设计等内容开展了历时1个月的50项精彩活动,近万名大学生参与其中;完成了SITP七期350个项目的结题答辩和八期353个项目的立项工作;加强5家科学商店建设,组织各类社区服务与科普宣讲活动10余场;在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以及1项“累进创新奖”金奖,并获得“高校优秀组织奖”。
继续加强嘉定校区创新工坊建设,开展了主题为“可持续发展校园”的校区学科交叉创新大赛,共有21个优秀创新项目入选。
4、不断丰富活动形式、提升活动内涵,繁荣校园文化
先后举办了两校区的106周年校庆暨2013届毕业晚会、学生艺术团艺术节专场演出、研究生歌手大赛、校园十大歌手大赛、嘉定之星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两校区的迎新晚会等大型文化活动40余场;举办“同舟讲坛”、“嘉园讲坛”、“枫林讲坛”、“青锋论坛”、“子曰讲坛”“同济创业谷大讲堂”等各类讲坛讲座30余场;组织“枫林节”、“樱花季”、“毕业季”、“读书文化节”等系列主题活动。 
举办各类社团活动810余场。同济团委被评为2013年上海市社团工作先进单位,我校职业发展协会、彩云支南协会被评为上海市明星社团。民乐团获第二届“江南丝竹”展演最佳演出奖;民乐团与舞蹈团共同创编的乐舞《边疆素描》作为参演杨浦区大学生文艺汇演;合唱团参加文化部直属项目——上海城市剧院与中央民族乐团联合演出《走进西藏》。
举办“嘉园杯”体育赛事、“同舟杯”龙舟赛活动,进一步繁荣嘉定校区文化;开设“筑梦展集”,展示嘉定校区各个学生组织及社团的独特文化魅力;开展“绿色嘉园我先行”系列活动,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继续开展“筑梦嘉园”圆梦计划,帮助最普通青年大学生实现个人梦想。
5、突出志愿者文化引导作用,推进志愿服务教育
继续以“济•城市人”品牌建设为重点,组织开展了以“社会公益服务、城市发展服务、重要赛事服务、重大活动服务”四大志愿服务项目的多个志愿服务活动。以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为契机,推出了“志•言片语” ——12•5国际志愿者专题日主题活动。以与四平社区结对共建为契机,全面启动大学生绿色志愿服务进社区系列活动。
嘉定团工委与嘉定民政志愿服务中心达成共建协议,搭建了黄渡社区敬老院等志愿服务平台,推进社会公益项目的开展,同时推出sunny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志愿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志愿服务体系,丰富活动内容。
6、加强对学生组织指导,增强团学组织凝聚,培养学生骨干领导力
指导召开第三十八届学生代表大会、第二十一届研究生委员会中期会议、第十八次学生社团代表大会,顺利完成学生组织的集体换届,协助其制定未来发展规划;以学生组织为载体,主动了解学生需求,维护学生权益,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协助学生走访学校多个职能部处,组织与学生干部座谈会10余场,帮助学生组织进一步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
7、积极争取资源,为困难学生送去冬日温暖
组织开展“冬日阳光暖校园”新春关爱活动,切实把关心、温暖送到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和寒假留校学生中去。动员社会有关单位力量,资助34位同学寒假返乡火车票,总金额为1.6万元;积极组织留校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并通过社会力量为留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募集到饼干100箱,面值50元的电话充值卡120余张,总金额超过2万元,帮助留校学生度过祥和愉快的春节。
三、改进作风、重心下移,不断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
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提升团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努力使校团委成为联系和服务青年学生的坚强堡垒。
1、巩固和创新并重,扩大团组织的有效覆盖
开展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团支部的评选和“中国梦、青春路”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评比,进一步夯实班级团支部建设。制定校团委书记班子会议、校团委办公会议、团委常委会、团委全委会议事规则。
向参与社会实践的师生党员发出倡议:做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践行者,把良好的作风贯穿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始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组织召开“克服四风,改进工作”座谈会,听取全校各级团干部对改进工作作风的意见和建议。开展“走近基层、改进工作、转变作风”调研工作,深入基层院系,了解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寻找团工作的薄弱环节。
依托“青年文明号”创建评选、优秀学生与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工作,鼓励基层组织丰富、拓展工作载体。开展学校下属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巩固强化同济产业系统、医院系统、后勤系统团工作。
2、研究与实践结合,把握团工作的规律方法
开展团工作研究课题征集,各基层团组织立项校级课题共计27项,完成论文专著累计超过10万字。获2013年度上海共青团信息工作先进集体,课题《高校共青团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获得2013年度上海共青团调研奖三等奖。
选派4名团干部赴团市委、云南、嘉定、杨浦团区委等单位挂职锻炼,为团干部创造更多机会,疏通在不同岗位流动的渠道,接受不同岗位的锻炼。选派8名团干部参加团市委组织的各类培训班。
3、继承与创新并进,拓展团工作的宣传阵地
完成“同济青年”网站建设工作,充分活跃了团学工作宣传,累计发布各类信息500余条;注重同济共青团工作的宣传与展示,中国教育电视台等电视媒体、解放日报、上海科技报等平面媒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媒体、青春上海等移动新媒体累计报导与转载我校共青团特色工作超过100次;完成《调研简讯》共8期,出版《同济大学生》4期;进一步协助或指导同济大学共青团系统各类团学组织的主题微博的信息发布与维护工作,吸引“粉丝”超过5万人。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同济大学团委在2014年将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务实扎实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团结带领广大同济青年在将同济大学建设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创造崭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