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下旬,我校“新型城镇化研究”暑期研究生实践服务团甘肃定西分队前往甘肃省定西市开展社会实践,在通渭县、陇西县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村社干部、乡村居民进行了专题访谈和入户调研,对定西市的新型城镇化实施情况有了深入的认识。此外,团队实践期间恰逢定西发生地震,团队及时调整实践任务,补充支教活动内容,用真心关爱留守儿童,用实际行动服务灾区。
7月22日,校党委副书记李昕率队赴定西慰问实践服务团队。李昕第一时间向参加实践的同学转达了校党委书记周祖翼、校长裴钢的慰问,还先后赴常河镇固河村和常河中学,慰问在当地开展留守儿童爱心助学服务和支教活动的实践团成员。
7月23日,实践团队负责人、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马下平博士向校领导汇报了第一阶段的调研成果,团队成员分别结合自身专业背景汇报了实践体会。团队成员表示社会实践让他们的学术研究和个人发展更接地气。李昕要求社会实践团队以安全为重,希望大家深入调研当地发展情况,并预祝大家顺利完成社会实践任务并有所收获。他指出,社会实践要做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充分互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要以“经风雨,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目标,在历练中成长成才。他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提出希望:一是要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同学们结合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将社会实践作为深入群众的重要契机,不断提高开展群众工作的意识与能力;三是要同学们在实践中了解真实的社会,要用更大的社会责任去承担更重的使命,为自己和未来增加正能量。
深入基层访民意,破解难题助发展
实践团于7月20日至23日赴通渭县,与通渭县及通渭县常河镇的相关领导进行座谈,从城镇化发展治理难题、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地质情况等方面,了解通渭县现阶段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和推进城镇化采取的具体措施,并赴常河镇固河村开展入户调研,深入基层,调研当地发展状况和群众的生活情况,慰问当地困难农户。23至26日,实践团分别在陇西县首阳镇三十里铺村、南门村和云田镇安家嘴村、北站村开展入户调研,并与陇西县各相关部门领导进行座谈,详细了解了陇西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 在新型城镇化调研的过程中,各位师生凭借学科背景、专业知识,保持高涨的热情,发现、发掘和研究定西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为定西市城镇化建设出谋划策。
关爱留守儿童,呵护成长梦想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日益突出。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素质、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都明显差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往往会只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实践团同学利用调研间隙,在通渭县常河镇为留守儿童开展了“小小梦想计划”、“多元文化列车”、“创新思维课堂”等系列活动,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实践团部分团员还与留守儿童结对,收集他们的小小心愿,今后将长期资助孩子的成长。
同舟共济献真情,服务灾区渡难关
地震灾情深深震撼了实践团同学,团队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来自土木专业的实践团成员利用专业知识针对当地村民开展抗震救灾知识宣讲和“紧急情况应对处理”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校领导对于抗震救灾的指示,为灾区人民预防次生灾害做出自己的努力。 地震当天,团队成员们于通渭县常河中学带领留守儿童开展地震自救演练,并在入村入户调查时,进行地震自救知识宣讲,受到当地村民的欢迎。南门村的杨蕊小朋友表示,“大哥哥的宣讲和演示很有意思,也很生动的,我学到了很多逃生技巧,以后再有地震就不怕了。”来自土木学院的成员还利用专业知识,在农村建筑工地上宣讲圈梁在房屋抗震中的重要性,还建议业主及时修改设计图。此外,为了更好的支援灾区,实践团队还采购消毒用品发放给当地居民,并向灾区捐款,彰显了“同舟共济”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