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返回
海阔天高,实践“出彩”青春
  发表时间:2013-08-26  阅读次数:

团委

 

    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书写青春。2013年暑假期间,以“凝聚青春正能量,共筑美丽中国梦”为主题,我校有414支团队近两千学子奔赴全国20余省份100多个城市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践行“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之承诺,在实践中增长学识、锤炼意志。北至黑龙江,南至广东,西至甘肃,天南海北飞扬着同济学子的出彩青春。

    在今年的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有一支分外醒目的特色团队——由近100名博士、硕士组成的“新型城镇化研究”研究生实践服务团,他们奔赴到甘肃定西、云南云龙、河南林州、苏南地区、黑龙江讷河、广东梅州、湖南长沙、四川成都8个地区,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围绕当地的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通过实地考察、现场采访、座谈交流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农村城镇进行调研,真实了解我国城镇化建设现状,充分运用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服务地方发展,为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建言献策。

    甘肃定西是我校作为全面参与开发西部的一个重点地区,那里常年活跃着一支由同济大学师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7月下旬,我校“新型城镇化研究”暑期研究生实践服务团甘肃定西分队前往甘肃省定西市开展社会实践,在通渭县、陇西县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村社干部、乡村居民进行了专题访谈和入户调研,对定西市的新型城镇化实施情况有了深入的认识。分队注意到,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日益突出,因此同学们利用调研间隙,在通渭县常河镇为留守儿童开展了“小小梦想计划”、“多元文化列车”、“创新思维课堂”等系列活动,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在此期间,恰逢定西发生地震,分队及时调整实践任务,补充支教活动内容。地震当天,在通渭县常河中学的分队成员们带领留守儿童开展地震自救演练,并在入村入户调查时,进行地震自救知识宣讲,受到当地村民的欢迎。来自土木专业的队员利用专业知识在当地村民中开展抗震救灾知识宣讲和以“紧急情况应对处理”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此外,为了更好的支援灾区,实践团队还采购消毒用品发放给当地居民,并向灾区捐款,彰显了“同舟共济”的精神。

    在云南,9名来自材料、城乡规划、环境、交通运输、计算机、工业设计、土木工程等专业领域的同济研究生分为两个调研小队,分别深入到云龙县漕涧镇、果郎新区、宝丰乡、检漕乡、团结彝族乡以及白族诺邓镇等5镇8村进行实地调研,针对云龙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以及少数民族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两大主题向当地政府做调研成果汇报,总结了云龙县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环境保护,交通规划,农副产品的包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供参考对的解决方案。

    在广东梅州、湖南长沙、黑龙江讷河、四川乐山等地,“新型城镇化研究”研究生实践服务团分队到村镇调研,发问卷调查,进农家走访,做个人访谈,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设性建议和报告。此外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传递着爱心和力量。

     尽管七、八月骄阳似火,各学院的暑期生活却日渐精彩。这其中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广大基层民众的调研走访,有充分利用专业所学、服务地方发展的知行合一,还有牢记使命、坚定信念的革命教育。

    7月底,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实践团队来到了革命圣地井冈山,重温革命历程。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真实还原的历史场景使同学们对井冈山的文化与精神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理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内涵。在井冈山烈士陵园,同学们在烈士墓碑前伫立良久,为革命烈士不图名利、献身革命事业的精神深深打动。实践团队还拜访了井冈山博物馆前馆长、井冈山党史授课教授毛秉华老先生。85岁高龄的老先生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井冈山斗争史,并勉励同学们作为当代青年人,有责任、有义务将井冈山精神传承下去。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24字井冈山精神牢牢烙印在每一位同学的心里。

    炎炎烈日阻挡不了外国语学院“上海博物馆生存地图”项目实践小组的脚步与热情,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六名成员分别对上海市内包括上海博物馆、土山湾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在内的十二座博物馆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勾勒出一幅反映上海各大博物馆特点的“上海博物馆生存地图”,为让更多市民走进博物馆,感受海派文化的魅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屋顶绿化调研队”就上海公共建筑屋顶绿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调研实践活动。分别考察了上海市静安区民立中学和杨浦区“百联又一城”等13个公共建筑屋顶绿化区,对上海市屋顶绿化推广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完成了“豫城时尚”、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两地屋顶绿化平面简图的绘制,最终得到包含方案设计图纸及模型、屋顶绿化宣传册等多种手段在内的实践成果,为提高屋顶绿化在市民中的认知度,推进上海屋顶绿化工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小人物,大梦想”实践团队利用“微电影”聚焦生活中的平凡人物,挖掘他们不平凡的大梦想,这也是对社会实践工作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实践微拍为同学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实践平台,使同学们有机会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来展现身边的真善美、凝聚正能量,弘扬美好的师德师风,同时也让同学们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

    假期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暑期实践小组21个,主题包含水污染调查、工业园区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回收以及城市发展中国梦等多个方面。其中,主题为“‘垃’起手,‘圾’众力,共创绿色”实践小组选择了贴近群众生活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及回收现状的调研,深入到上海市各个居民小区了解居民迫切关心的环境问题; “聚焦杨浦低碳行,共筑城市绿色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在上海、嘉兴、杭州等地全面展开,为市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绿色、低碳出行方案; “清流不复,追本溯‘源’”团队还来到安徽省合肥市,针对南淝河面污染源问题开展调研活动,分析污染成因,并提出治理的建议。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还激发出同学们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奋发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一位同学所说:“火热的假期,我们走进社会,走进基层,用汗水谱写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我们播撒希望,同时拥抱丰收。”